丽江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丽江古城束河古镇黑龙潭东巴文化长
TUhjnbcbe - 2023/3/2 18:36:00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引言—名字由来

据《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元至元十三年(年)设丽江路*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年)改设丽江府。清初废通安、巨津、宝山等州。乾隆三十五年(年)置丽江县。年4月1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正式撤销,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古城区今为丽江市下辖区。

长江图

长江(金沙江)自北向南沿东部边界流经古城区。

丽江古城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纳西名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名。丽江古城曾是明朝丽江*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木府是丽江历史的见证,古城文化的象征.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南隅,占地46亩,中轴线全长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左有青龙(玉龙雪山),右有白虎(虎山),背靠玄武(狮子山),东南方向有龟山,蛇山对峙而把守关隘,木府怀抱于古城,既有枕狮山而升阳刚之气,又有环玉水而具太极之脉。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体现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

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神,并在其建设过程中,汉、纳、白三族人民同心同德,充分发挥其技艺,在主要保留了中原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溶入了纳西、白族各种地方工艺风格。

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重视教育的灵心慧性;石牌坊“栋梁斗拱,通体皆石,坚致精工,无与敌者”,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

同时木府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汇聚一体的园林,它介乎于皇家园林与苏州庭院园林之间,将天地山川的清雅之气与王宫的典雅富丽融为一处,充分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大水车位于丽江古城口,是丽江古城的象征,一进古城门口即可看到。水车共有两个,有人说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是情人水车,每个游玩丽江古城的人,几乎都会在这里留下合影。

狮子山公园位于丽江城中心,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

因山体宛如一头睡卧的狮子而得名,古城建筑群就依山随势环绕在狮子山脚,是观赏丽江古城全景的最佳去处。

万古楼是丽江标志性的建筑。它在东巴文中解释为“千年万代楼”,纳西语称“温古轮”,意为观览畅怀于制高点,因谐其音,名为“万古楼”。

“万”者,寓意俯瞰丽江古城及其田园风光,遥望玉龙雪山万年冰川,又寓意丽江恢复重建家园,千古流芳,万古不朽。

万古楼为塔式五重檐全木结构建筑,高33米,象征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主体柱子16根,都是通天木柱,是中国全木结构斗拱建筑一柱通顶不连接的第一楼。

柱长22米,反映民间“好事成双”的说法,以及婚嫁选择双日为吉的习俗。采用16根通天柱,反映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有开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传说,寓意纳西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四方街是古城的肺,也有说是心脏的。反正过去吞吐大量的货物在这交易,现在吸纳大量的游客来这散心。有近千平方米,像个开放的大四合院,用现代建筑上的说法应该是一个露天广场。

有了这个广场,周围密密麻麻的青瓦房就有了透气的地方。这里的白天如果没有斗鸟或是对歌等活动的话就没有多大乐趣,只供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凭吊一番古城不能承载之轻的喧闹,或是迷路之后重新定位一下坐标。

文昌宫是丽江古城内除了万古楼外,第二个可以看到丽江全景的地方。大庙主要供奉的是相传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星、瘟祖。虽然目前文昌宫内部处于整修中,不对外开放。

还是有不少人冲着这里的绝佳视角和景观前来。沿途也有不少观景的客栈以及喝茶的地方,可以从酒吧街的巷子穿上来,也可以从四方街往狮子山的方向上来。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市区往西北方向大概五公里处,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如今也还没有被彻底开发。正因为如此,这里比丽江大研古镇更有一番乡村的气息,保持了一个古镇独有的宁静和质朴,也保留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

走进束河,在闲情写意中穿过古镇里的大街小巷,你可以在不经意间收获很多让你惊喜的宁静优雅。路上的马车,残缺的土墙,高挂的粮架,甚至于散落于石板路上的玉米碎穗,无处不给你一种原生态的乡村气息。

悠闲地坐在马车上招揽生意的赶马大叔,半眯着眼坐在路边卖点酸角红萝卜之类小吃的大娘,都是地道的纳西人。特别是大娘额头上的皱纹以及身上那有点破旧的七星伴月的纳西服装,无处不显出历史的踪影。在霎那间,有时候,历史会凝结在古镇的一个角落。

穿过了或新或旧或深或浅的一道道弯弯曲曲的巷子,一个小学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丝惊喜。东河完小?不,别看错了,是束河完小!学校的大门古老并充满着艺术感,那一段段层次错落的飞檐,雕龙画凤,精湛的木雕及建筑艺术,集中表现在工匠非凡的手艺上,仰头一望,叹为观止。

蓝莲花客栈,也就在学校对面的街尾巷里,与学校大门遥遥相望。住在客栈里,坐着摇椅,白天看蓝天白云烤太阳,晚上品星星月亮数流星,任君自在。无聊时,陪着日出及日落,顺便看学生上学放学。这样的意境,不能不让你感觉是身在天堂。

黑龙潭

黑龙潭又名玉泉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山上苍松古树葱笼,山脚清泉四处涌出,积成广约四万平方米深潭,水碧如玉,因称玉泉。人工修建始于清乾隆二年(年),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绪十八年均有重修记载。解放后,经过多次扩建,辟为人民公园。现在的黑龙潭公园,已是丽江城区著名旅游胜地。

黑龙潭内的得月楼四面临水,有桥与岸上相连。得月楼三层四角攒尖顶,造型舒展。每层均有雕花门窗,工艺精细考究。此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年),楼名取自古人对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三字。年重建时,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了"得月楼"三个秀美的大字和两副对联。

黑龙潭位于丽江古城东北角的象山西麓,象山语称格姆居,距古城两公里。公园内有近76万平方米面积的湖面,形状如一弯新月,湖中心有亭子,亭与湖岸另一侧有一珍珠泉出水口。丽江黑龙潭也称“玉泉公园”,又名“玉水龙潭”、“象山灵泉”。

黑龙潭与其他地方的公园一样,古木参天,亭台楼阁,所不同的是,它又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

这里保存着纳西族东巴教的经书2万多册,如果对东巴文或东巴文化感兴趣,这是一个必到之地。

穿过公园长长的小路,从后门出去,丽江县博物馆就在侧边的五凤楼内。这座集汉藏纳西风格为一体的建筑内,收藏着近万件文物,是了解丽江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的首选之地。

民俗文化—纳西古乐

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音乐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

相传纳西古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南宋理宗宝元年()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

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还赐予阿良大量礼物。其中,就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忽必烈南征的这段故事,在明代纳西宗谱牒《木氏宦谱》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关于礼物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音乐。

地方特产—东巴木雕

在纳西艺术中,最具魅力的还是木雕。木雕艺术即使不是南方特有的,恐怕也以南方为多,高门大户不用说,就是普通民居,也都讲求在屋檐、窗扇、门扇、家具上雕上各种花纹。纳西族自然也不例外,雕刻很发达。

东巴木雕主要以杜鹃木为材料,这是一种乔木,四五月份开花,一般要三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雕刻家们在这种木头上,用线刻、浮雕、立体雕的手法,雕出圆形、方形、立体的图案。这些图案或具象,或抽象,都非常古朴美丽,有民族风味,有的浮雕让人想起了非洲的面具、毕加索的画,而线刻则让人想起了丁韶光、袁运甫的画。线刻有的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少女弹琴、挑担、犁田、种地的画面和热带植物花鸟等;有的取材于英雄故事,表现纳西族战斗英雄三多,身着盔甲,挂着弓箭,骑在马上的勃勃英姿。

后序

古城区是丽江市的*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事战略要地。境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璨夺目,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以及被中外学者称为“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

彩云之南、秀色丽江、大美古城欢迎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丽江古城束河古镇黑龙潭东巴文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