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发布
**动态
丽江热线APP
金*锃亮的面团安静地躺在一个铝制大盆里,一层薄厚均匀、澄澈透亮的菜籽油漂浮在面团之上,混合红糖、牛至、玫瑰、核桃、花生的馅料被绵软的面团紧紧包裹,脱模的面饼胚在烤制前,还要覆盖厚厚一层白芝麻增添香气……一晃眼,初见雏形的面饼就又出现在一个简易的烤盘里,院坝中央,一个古老的纳西式烤箱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不多时,馥郁甜蜜的气味就在院落里弥散开来,最终,这种令人迷醉的味道绽放在舌尖,一个传统的纳西大月饼班涛就实现了作为食物的终极意义——用美味抚慰人心。
食物的乡愁
这个传统的纳西庭院里,三个纳西女人正在分工明确地忙碌着,切红糖、制作饼胚、烘烤、上油……传统纳西“班涛”制作的一整套流程就这么呈现在眼前,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的那个午后,中秋还未到,但是浓浓的佳节气息早已溢满庭院……鲁纳古村,丽江传统的古村落之一,和菊芬和慧琪母女就是典型的被纳西文化浸染的女性,当地的文化气韵和遗留至今的待人接物的习俗,都无一例外地深入母女俩的骨髓,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间,是纳西女性特有的直率朴实、亲和有礼,传承在她们的概念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庄重仪式,而美食制作的代代相传,就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传承方式。或许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幼时节日的美好点滴总是一段浓墨重彩的童年记忆,这段记忆承载乡愁、附带情感,节日里吃到的美味食物就是记忆里代表温情蜜意的符号。和慧琪说,早年自己在昆明求学时,每到中秋,就会格外想念母亲制作的纳西“班涛”的滋味,不同于世面上流通的种种月饼,和慧琪心目中理想的月饼是硕大、热气腾腾、金*、白芝麻和内馅飘香的……这枚被唤作“班涛”的大月饼是奶奶、外婆、母亲给予自己的味觉记忆,无论何时何地,她都能凭借家乡味道知道根在哪里。这个饼子,叫做月光饼
每个中秋,和慧琪家都要亲自制作纳西传统“班涛”,尽管如今的中秋早已不需要自己制作月饼,世面上流通的“班涛”口味五花八门,绿豆沙、红豆沙、玫瑰糖,甚至后来商家还研发出迎合当下口味的榴莲、芝士口味,但是和慧琪说,母亲和菊芬和同自己都想要还原出最正统古老的“班涛”味道。“这个饼子里放的就只有牛至、玫瑰、核桃和花生,就是纳西‘班涛’最原始最传统的味道了,虽然现在市场上月饼到口味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丽江人都挺留恋这口老味道的。”和菊芬说。牛至,纳西话作“绪嘞阿芝”,一种芳香性野生植物,在和菊芬的介绍中,这种植物还有一个通俗的别称——“纳西香草”,在早年间,这种野生植物常常出没在深山密林,食材稀缺的过去,老祖宗们有自己的智慧,于是牛至便成了当时应用最广泛的香料。时至今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这种植物不再像以前那样普遍,但是有心且执着的和菊芬和慧琪母女在太安乡的山头找到它的踪影,带回家后,便细心地晾晒起来,这才有了今天纯正纳西“班涛”中最至关重要的一味原料。“妈妈做的月饼或许真的没有市面上那么多变的花样,但是大到面团的揉醒发酵、馅料制作,细到红糖的定制、菜籽油的压榨,母亲都是尽可能亲力亲为,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月饼是既普通又不简单的。”和慧琪告诉记者。当问起这个月饼是否拥有一个除了“班涛”以外的名字时,和慧琪自豪地说,叫月光饼。她说,爷爷去世的那个夜晚,月亮异乎寻常的大,月光异常皎洁,临终前,爷爷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对她说,现在好想吃一口妻子做的大月饼,并嘱咐后辈一定要传承这门手艺……从此以后,这枚月饼,就被唤作“月光饼”,“班涛”在和慧琪眼中早已不是单纯的食物,它是亲情、是乡愁、还是传承……热线的粉丝们,丽江热线小薇来发福利啦!你对本篇文章感兴趣吗?欢迎在文末留言给我们哦,我们将选出50名精选留言的幸运粉丝,给予每人3张的免费丽江雪山玫瑰庄园“丽江北极光之夜”的夜游活动门票,数量有限,大家速速参与哦!记者/李琳瑛
编辑/雷凤娇
责编/和宝魁
热线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