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年昆明市科技创新再次刷新成绩。
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比“十二五”末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6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大科创中心”推进建设,以朱有勇、郝小江院士领衔的昆明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挂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被着重提出。按照规划,今年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将增长12%。
昆明用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示范服务机构累计服务家企业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几年,全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一大批农业、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构建了17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14个县(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打造区域科创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自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家企业;完成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共项;促进成果转化金额1.83亿元;实现技术合同价值2.48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36亿元。
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在农业领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以农业实用型成果推广应用示范为抓手,去年实现科技成果示范及应用面积.5万亩,新增产值.95亿元。在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阳保村委会亩“云粳46号”绿色生产示范样板实收测产中,香软米“云粳46号”平均亩产达.9千克,比当地近3年平均亩产.3千克增加.6千克,每千克稻谷价格比当地品种高1元以上。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家犬品种的基因检测和鉴定”专有技术作价入股成立“北京中科昆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犬的品种鉴定、选育,以及犬的疾病检测等业务。
省农科院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同时,围绕农牧林业、旅游业、工业建筑新材料、高原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通过县域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累计服务家企业;组织承担成果示范、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项;跟踪服务成果项;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项;促进成果转化2.02亿元;实现技术合同具体项目60项,技术合同价值1.37亿元。
构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围绕六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30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建设不少于1万平方米的国际创新中心;力争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12%;深入实施10万大学生留(回)昆、企业家队伍培育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人。
瞄准目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将抢抓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契机,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打通产业生态圈上下游链条为重点,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
述(最多18字该负责人表示,将率先推进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国际创新中心和昆明(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以昆明创新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包含科技展厅、高质量资源中心、产教融合人才培训中心等。通过引进清云创新汇(昆明)基地、中科院科技产业化网络联盟(昆明)协同创新产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石墨烯量子材料昆明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产业研究院,构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聚焦六大创新研发中心建设
同时,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六大创新研发中心建设,推动重点科技产业功能区初具雏形。在生物医药大健康方面,以茨坝生物科技产业功能区、高新区马金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功能区、经开区生物检验检测服务功能区等为支撑引领;在新材料创新研发方面,以高新区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经开区光电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等为支撑引领;在电子信息芯片研发创新方面,以呈贡信息产业园、五华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和空港经济区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为支撑引领;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以昆明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为引领。
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针对全市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建设体系中重大平台缺乏、供应链不完整、配套能力不足等短板,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以及云南特色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性检测中心。此外,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开展滇池流域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研究、滇池流域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等。
作为主要创新主体,人才培引也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实施全产业链引才,打造形成梯度协调的科技人才结构。从顶层机制设计出发,完善符合昆明市特点的人才评价与引进机制,以“春城计划”为引领,优化整合全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特色产业人才,打造产业与人才新融合机制。聚焦重点产业,系统调整科技人才工作的供给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和区域战略需要自主设定人才引进使用计划,并提高海外人才引进和使用质量,实现人才引进风险管控。
-看点-
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在老挝建成20余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年11月,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建立,主要依托云南师范大学技术、人才、平台优势,与老挝开展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合作与创新。以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创新为重点,创新中心大力推进示范应用与产业园区建设,开展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形成一套创新机制,被认定为年昆明市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
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挝具有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专业人才、科研力量和基础设施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年,依托云南师范大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研成果,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成立。经过多年发展,该联合实验室录取了16名可再生能源领域老挝硕博研究生,培训了32名老挝专业科技人才、人次老挝技术用户,为老挝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输送核心力量。
创新中心培训场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平台搭建也是重点工作。为填补老挝国际化实验室空白,联合实验室在老挝建成4种可再生能源专业实验室,支撑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实力。此外,20余个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工程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卫生条件,培养当地居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观念和意识。其中光伏温室大棚解决了老挝长期“靠天吃饭”的问题,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半气化炉(气柴灶)应用项目解决了从前居民使用薪柴成本高、碳排放量高、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用技术手段把老挝的能源优势转化为实用成果。
在联合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年,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自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多次前往老挝,了解可再生能源领域需求,提供技术。”该负责人介绍,2年多来,创新中心已培养12名专业人才,策划4项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动多项可再生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成为昆明市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后,力争到3年底,培养10名至12名老挝高级专业人才,进修与培养20名至30名老挝专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名老挝技术用户。
创新中心培训场景。同时,推动新建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的科技创新基地与研究平台,开发出面向市场应用的太阳能供热系统、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供电、提水、制冷系统;推动研究开发将太阳能与农业工程结合的高效供能节能系统;推动建立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与农业结合的温室大棚系统示范工程。力争3年突破核心关键技术4项、开发新产品2项、研制新装备3项、开发新工艺3项,促进昆明与老挝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改善能源结构。
-亮点-
寰基生物建立面向东南亚的核酸医学检测示范平台
采集一次标本,可以同时检测40多种病原体。去年疫情期间,昆明寰基生物芯片产业有限公司的这项核酸检测技术派上了用场,日均检测份样本。凭借多年来沉淀的技术,该公司在研究新产品的同时,在泰国成立了泰国寰基公司,同时建立面向东南亚的高通量核酸医学检测示范平台,成为昆明市国际对外科技合作示范企业。
“传统医学检测有很多弊端,用高通量检测试剂盒,一次检测可以出多种结果,提高诊断效率。目前我们已在全国建立9个核酸检测实验室,累计进行了近80万人份核酸筛查。”昆明寰基生物芯片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滕仕喜介绍,在泰国建立的面向东南亚的高通量核酸医学检测示范平台,目标是成为辐射东南亚地区的核酸检测和精准医疗项目孵化中心,在生物芯片领域能够建成覆盖东盟各国的生物芯片产业供应链体系,助力东南亚区域精准医疗。
泰国寰基公司实验室滕仕喜表示,作为昆明市对外科技合作基地,未来3年,面向东南亚的高通量核酸医学检测示范平台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在技术方面,依托高通量核酸检测技术,开发包含全球80余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疫情防控专项产品,实现流行病管理和防控。通过在泰国的核酸检测本土化运作,解决东南亚地区易感病原体防范防控,杜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技术人员检测样本。在机构和人才管理方面,依托昆明寰基生物芯片产业有限公司,建成泰国使用自主研发技术系列基因检测分析的首家专业检验机构。其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技术特征,可更高阶地服务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精准医疗、健康管理、农业育种、生物制药等领域。同时建立以分子诊断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博士为主的专业管理团队和顾问团队,成为产业链中心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和辐射东南亚的核酸检测人才培训基地。此外,建成亚洲首个大麻用药安全研究联合体——泰国大麻用药安全研究联合体,用基因检测解决代谢酶水平(用药效果)、安全性、解毒能力、依赖性(成瘾)安全等问题。
-观点-
以创新为核心将昆明打造为“科技飞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工作也要有新的突破。除了完成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全市还将以创新为核心,支持企业、人才、平台、产业等相关要素发展,聚力将昆明打造为‘科技飞地’。”市科技局局长王键说。
在政策方面,计划出台“科技双创升级版”政策。一方面,以中小型企业为着力点,提档升级传统孵化器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力军,快速形成生产力骨干。另一方面,加大人才选拔、培引力度,力争打造青年人才创业首选地。
在产业方面,针对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化”的要求,将“数字化”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导入各科创中心行业技术,打造“依托大数据”的创新导向。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于田间地头的种子、管理技术、农民培训中,积极探索大数据、信息化及新能源技术的创新融合、创新试点。打造农业新型产业链,打造从田间进入市场、从作物变成名牌产品的昆明品牌。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揭牌当天,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强化管理,推进省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在平台管理上,共建共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打破科技管理的条块分割限制。在人才管理上,采取多种形式放活用人机制,建立省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向流通机制。在数据管理上,打破省市各类科技管理系统平台的技术和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为协同创新提供信息保障。在诚信管理上,建立科研诚信省市联合惩戒机制,形成对创新主体事中事后监管的完整闭环,实现科技领域“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王键指出,做好创新工作的同时,科技合作也是接下来的重点。“在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经济大格局工作中,科技合作工作是主要的引擎和手段。”他表示,科技合作工作不仅要首先建立“微循环”,更要构建国内科技合作“盟友圈”,做实、做大“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扩大强化国际“朋友圈”,助力科创中心国际辐射功能初显成效。
记者张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