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丽江古城渐渐醒来,五一街迎来第一批游人。街畔,阿六叔推开了“恒裕公”古朴的大门——
这是一座“四合五天井”格局的典型纳西民居院落,青瓦屋顶,四角重檐。走进宅院,雕刻精美的木质门窗映射着曾经的辉煌,斑驳暗淡的鎏金花纹述说着百余年的风雨……
阿六叔本名李君兴,家中排行老六,朋友们喜欢叫他阿六叔。他身材微胖,穿着对襟褂子,笑容可掬地给客人斟着茶,“恒裕公”这座古宅就是他们四代人的家。
3月6日,阿六叔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新华社记者杨牧源摄
古宅建于年,正值茶马古道的兴盛时期。茶马古道是蜿蜒在西南地区崇山峻岭间的重要商道,彼时,阿六叔的曾祖父在此创立了“恒裕公”商号,积累了不菲的家资,建起了这座精美华贵的宅院。
古宅见证了丽江古城的风雨变迁,几经波折却从未易主:改革开放后,常有外商涌入内地,阿六叔记得,有位德国商人出高价购买古宅和正厅六合门上的雕花,被父亲断然拒绝;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一墙之外,不少祖宅易手,庭院出租。阿六叔家门口也少不了“用厚厚的人民币敲门”的外地商人,而作为古宅掌门人的他如父亲般坚定:不卖!
3月6日,丽江古城俯瞰图。新华社记者杨牧源摄
为何坚守?阿六叔说,除了这座古宅承载了他和家人们珍贵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份厚重的文化传承下去,“家族的根,要牢牢保住,保留古宅的原貌,其中的文化价值比金钱更重要。”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年,阿六叔决定把老宅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免费开放,这对于阿六叔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最困难的时候,他一边遭受着邻里的议论与不解,一边和妻子靠着卖一块一块的粑粑、一碗一碗的米线艰难支撑。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拆下块砖片瓦拿去换钱,因为在阿六叔看来,保证古宅的“原汁原味”是他对这座宅子、这方文化最大的责任。
3月6日,丽江古城里的游客。新华社记者杨牧源摄
年,阿六叔的坚守得到了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支持,来自政府的拨款资助和保护修缮让这座百年古宅获得了新生与希望。
像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一样带有丽江元素的文化院落还有许多。近年来,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目前已经打造了27个文化院落和12个文化体验点,让一度因过度商业化而受到诟病的丽江古城提升了文化内涵。
“我们要用文化厚度稀释商业浓度。”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张育根表示。
丰富文化内涵,扶持特色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据悉,政府每年安排丽江古城民族文化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与此同时,逐步收回古城内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支持鼓励传统文化传承与展示、以及具有鲜明丽江元素的产品的经营,截至目前,累计支持公房铺面30间、院落17户。
如今,民族文化在丽江古城的印记越来越深:95岁的民族音乐家宣科坚持每晚八点亲自到场,揭开纳西古乐演奏的序幕;75岁的和学光为古老的纳西族歌舞填词,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39岁的和秀昌坚持用荛花树皮经十道工序亲手制作古老的东巴纸,立志将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3月6日,在大研纳西古乐会,纳西古乐演奏现场。新华社记者杨牧源摄
在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下,保护古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丽江古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年龄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在校学生的古城保护志愿者。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做志愿者保护古城,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说:“因为我们生活在这儿,古城是我们的家。”
远处的玉龙雪山高洁神圣,脚下的五花石板古朴斑驳,丽江古城里,有一种力量盎然勃发,向上蒸腾;有一种文化,传承有序,生生不息。
3月6日,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新华社记者杨牧源摄
记者:陈冬书、杨牧源
编辑:李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