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5 16:46:00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山办事处甲子村位于玉龙雪山景区腹地,风景秀丽、山好水好。然而这里山高路陡、地贫人穷,多年来都是个“穷山沟”。近年来,丽江市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与甲子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实施旅游反哺农业改革,全面提升村民素质,引导甲子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精准破解当地“美丽的贫困”难题。不仅将玉龙雪山旅游区打造为丽江精品旅游品牌,还打造群众致富的“金钥匙”,开创了社区、景区、游客、群众、企业多赢的发展局面。旅游反哺农业村民共享旅游红利“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生计全靠地里刨,缺钱了就上山砍几棵树。”甲子村村民毛万各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甲子村委会有19个村民小组,共户人。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老百姓只能种洋芋、包谷等作物,或者饲养牦牛等牲畜,农业生产水平十分落后,村民的日子过得苦巴巴,群众人均年收入不足元。年,滇西北旅游规划会在丽江召开。甲子村村民乘着开发玉龙雪山景区的东风,自发参与到租马、租牦牛、租民族服装等旅游服务项目中,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然而,在村民生活一步步好起来的同时,景区却出现了环境污染、私搭乱建、乱收费等旅游经营乱象。同时,甲子村部分适龄儿童辍学参与旅游服务,全村学生入学率12年连续下降。为改变这一局面,玉龙雪山管委会开启了旅游反哺农业改革。玉龙山社区群众全面退出直接旅游经营服务,组建社区旅游服务公司——丽江样样红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科学发展旅游业。从门票收入、企业资助、公司收入中筹集反哺资金,按协议标准每5年一期向村民发放。7年,旅游反哺农业项目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旅游反哺资金2.47亿元。此外,玉龙雪山景区管理部门还投入万元在村里开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以示范户、专业户带动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每年定期开展“金秋助学”,累计投入60余万元帮助上百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甲子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获得大幅提高。年,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年贫困村脱贫出列。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60%的群众购买了汽车,半数群众在城区买了房。全面提升素质村民成为企业员工“到公司上班后,我深深地感到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丽江样样红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群办副主任毛雪花感慨地说。毛雪花是甲子村委会黑水1组的村民,19岁时到公司参加工作,公司经常组织“讲座培训+外出考察”,毛雪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年来,她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改变了传统、守旧的生产观念。生产生活观念彻底改变的村民不只毛雪花一人。实施旅游反哺农业改革后,丽江样样红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将部分甲子村村民招聘为企业员工,每年以旅游服务培训、到国内外旅游景区考察学习、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提升甲子村村民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育了一批爱旅游、懂旅游、会经营的企业员工。年,公司成立了企业*支部,设立样样红*群中心,以“*建+培训+活动+帮扶”的模式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公司凝聚力,增强员工自信心、认同感。“公司除了将村民培育成合格旅游服务从业者外,还结合甲子村的特色农业,以企业培养种植养殖技术骨干引领带动当地发展产业等方式推动当地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丽江样样红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谦介绍,目前,已将甲子村委会青松2组村民王尚忠培养成养蜂带头人,青松4组村民陶秋华培养成恢复老品种荞麦种植项目的“乡村CEO”。目前,甲子村群众有余人在景区就业,基本实现户均1人在景区就业,户均年收入增长约4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迈向共同富裕“在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上班,不耽误照顾家里,每月还能拿到多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呢。”正在打扫办公室的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吴玉梅高兴地说。今年28岁的吴玉梅是甲子村委会村民,前些年,她在丽江市区的幼儿园工作,每天单是往返上下班路就要花近2个小时,常常顾不上家。如今,她在村里组建的婚纱摄影公司工作,工资待遇不错,还有时间照顾家里。“为了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年10月,甲子村以‘*建+公司+农户’的形式成立了集体企业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形成户户参与、人人分红的运营模式。”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红光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婚纱摄影服务,向来景区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提供专用车辆、防寒衣、氧气、化妆间等服务。目前,公司32名员工都是甲子村村民。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性质为集体控股,甲子村人人是股东,村*总支书记是法人,由村“三委”具体负责实施经营,玉龙山办事处负责监管企业的经营、财务和日常管理情况。公司经营获得的所有利润按照甲子村享受旅游反哺资金的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红。多措并举,经过不懈努力,甲子村走出了一条支部引路、公司经营、村委监管、群众参与、收益共享的*建引领发展之路。规范了旅游市场,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景区秩序,增进了民族团结,拓宽了就业渠道。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各族群众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年,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年人均分红元。云南网记者和茜李文诗